金秋十月,迎来中秋国庆长假,人员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增加;初秋气温逐步转凉,呼吸道传染病风险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台在此提醒您:要重点做好流感的预防,除此之外还需关注肺炎支原体肺炎、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性腮腺炎、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传染病,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要防范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流行性感冒
疾病科普: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而喷出的雾滴,经空气传播给他人,也可通过接触流感病毒污染的物体而感染。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四肢酸痛、乏力和伴有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体弱多病者和老年人感染后易出现肺炎等并发症。
防控建议:
1、市民要做好防寒保暖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2、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避免飞沫污染环境。
3、要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诊,流感病人要做好隔离,隔离时间为退热后2天。
5、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推荐6月龄至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为优先接种对象。
肺炎支原体肺炎
疾病科普: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性疾病,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嗽较为剧烈,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肺部早期体征可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音降低和干、湿啰音。肺炎支原体肺炎在社区、家庭内或聚集人群中可以有流行感染,暴发则往往多在学校、幼托机构、夏令营等较封闭的群体中。
因肺炎支原体形态多样,无细胞壁,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如头孢类、青霉素类固有耐药。对一般75%的酒精、含氯消毒液、2.5%的来苏儿等消毒剂敏感,50℃30分钟或55℃5-15分钟就会死亡。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潜伏期在1-3周左右,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均有传染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支原体感染主要是经过直接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各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儿童是最易感的人群。学龄前期和学龄期是发病的高峰年龄。
防控建议:
目前,肺炎支原体肺炎没有针对性的疫苗来预防,所以加强日常防护是关键。
1、多通风。房间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的卫生清洁和空气流通。每天室内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分钟。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须去时要戴好口罩。
2、勤洗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手卫生。如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等应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冲洗20秒以上。
3、勤锻炼。坚持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保证足够的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
4、注意消毒。学校、幼儿园等场所要注意消毒,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避免出现聚集性感染。
新冠病毒感染
疾病科普: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形势总体平稳,但“双节”期间,人员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增加,新冠发病风险升高,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时要科学佩戴口罩,做好预防措施。
防控建议:1.积极接种疫苗。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18-59岁患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高风险人群以及已完成基础免疫或已感染新冠病毒人群要积极接种疫苗,进一步强化自身免疫能力。2.注意个人防护。居民日常出行,应坚持佩戴口罩,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聚集,保持社交距离。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常通风,注意休息,注重营养,增强体质。3.合理用药,按需就诊。居民感染后,要根据自身症状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落实居家自我照护,减少与同住人接触,按照相关指南合理使用对症治疗药物,做好健康监测,如病情加重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流行性腮腺炎
疾病科普: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表现为一侧腮腺肿大或两侧腮腺同时肿大。青春期男性患者有时并发睾丸炎,青春期女性患者可并发卵巢炎。腮腺炎病毒引发的脑炎约占病毒性脑炎中10%左右。腮腺炎病毒脑炎症状一般较轻,预后良好,多在2周内恢复正常,无后遗症。
防控建议:
1、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措施。
2、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如果出现发热、腮腺肿大等症状时,要尽快到医院诊治。去医院就诊时应戴上口罩。
4、一旦小儿得了腮腺炎,应隔离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后,方可入托或上学,以免传染给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