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健康园地

2023年12月1日是

第36个“世界艾滋病日”,

今年我国宣传活动主题为

“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

旨在强调艾滋病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全社会要共同参与,

社会各方力量凝心聚力,目标一致,

共同抗击艾滋病,

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IV)而引起的。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

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目前我国艾滋病年报告死亡人数居传染病首位。

迄今,尚无可以根治艾滋病的药物,也缺乏有效预防感染艾滋病的疫苗。一旦感染艾滋病,需要终身规律服药,会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健康损害,对学习、就业和家庭等方面带来较大影响。

二、艾滋病的临床症状

急性期: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最为常见。

无症状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在此期间,可能出现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但不易引起重视。

艾滋病期: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腹泻,大便次数多余3次/天;体重下降,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盗汗,神经精神症状,记忆力减退、头痛、精神淡漠,性格改变、癫痫及痴呆等。

三、艾滋病的治疗

一旦感染艾滋病病毒,体内病毒复制就已经开始了,会逐渐损害全身多个器官,早发现早治疗,能够抑制病毒复制,降低机体损害的发生机会。目前艾滋病还不能被治愈。

但是早发现早治疗,治疗过程中按医嘱服药能使免疫功能恢复并保持正常水平,期望寿命几乎可以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和学习也可以正常进行。

艾滋病可防可控不可怕。面对艾滋病,人类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在掌握了更多科学知识和防治规律后,研究人员达成共识:艾滋病可防可控。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关爱生命,行动起来,远离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