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健康园地

5月份健康提示

5月,气温明显回升,各种病原体生长繁殖日趋活跃,手足口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传染病将逐步进入流行高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百日咳等呼吸道传染病仍处于高发期,同时蚊虫繁殖开始活跃,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疟疾、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进入流行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台提醒广大市民和家长做好相关防范措施。“五一”小长假,外出旅游及婚宴等各种聚餐活动增加,注意做好对食源性疾病预防。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主要出现发热,口腔疱疹或溃疡,手掌、足底等部位出现皮疹。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夏、秋季高发。家长朋友们需留意,并督促孩童做好以下几点。

1.勤洗手:做好手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用肥皂或者洗手液消毒洗手。

2.喝开水、吃熟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菜剩饭加热食用。

3.居家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开窗通风为主;勤晒衣被;做好家庭消毒,如地面、玩具等。

4.接种疫苗部分儿童可根据自身情况接种疫苗,可有效减少重症的发生。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通过鼠类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陕西省也是西安市重点防控传染病之一,当前出血热发病即将进入夏季小高峰,应注意防范。

1.注意搞好环境卫生,村周、果园、菜园、养殖场等重点场所可长期实施灭鼠、防鼠措施。

2.接种疫苗是预防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有效措施,高发地区16-60岁的适龄人群,尤其是接近60岁的农民和刚满16岁的学生,应积极主动接种疫苗。

3.做好个人防护,减少接触鼠类。不在野外荒草地上坐卧、露营,不在不卫生的地方就餐;在野外或田地工作时尽量穿长袖衣裤和不露脚趾的户外鞋,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被鼠或螨虫咬伤。

新冠病毒感染

近日,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关于做好2024年“五一”假期及春夏季新冠病毒感染等重点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新冠病毒JN.1变异株引起的全球疫情已过高峰并下降至较低水平,我国新冠疫情持续保持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态势,但新冠病毒仍在变异,疫情仍存在一定的反复性。随着“五一”假期到来,人员流动性上升和聚集性活动增加,可能加大新冠等传染病疫情传播风险。

1.坚持人人都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一米距、公筷制等日常防护仍然要继续做到位,假期期间外出乘坐交通工具或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时,建议保持社交距离,正确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保持环境清洁,及时进行消毒。

2.疫苗接种是预防新冠、降低新冠重症死亡的重要手段,无禁忌症的适龄儿童和老年人群等脆弱人群应及时接种新冠疫苗。

3.做好自我健康监测,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出现发热咳嗽等新冠典型症状的应及时就医。

百日咳

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本病病程较长,未经治疗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故名“百日咳”。

1.重点场所防控: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是人群密集场所,容易造成百日咳传播,应做好晨午检和因病缺课记录,发现疑似病例及时联系家人送诊;每日教室通风消毒,加强疾病健康教育,并联合卫生健康部门落实新生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等。

2.一般防护措施:科学佩戴口罩,保持手卫生;家中经常开窗通风,规律饮食,规律作息;流行季节避免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的场所等。

3.早诊早治:小月龄儿童出现咳嗽等不适症状、婴幼儿出现比较剧烈的刺激性咳嗽、年长儿出现慢性咳嗽不见好转等情况,应及早就医。

4.全程疫苗接种:适龄儿童及时、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天气晴暖,野外蜱虫活动增强,需谨防带毒蜱虫叮咬传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该病多发生在春、夏季,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区、森林等地区从事生产生活的居民、劳动者及赴该类地区旅游、户外活动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初始症状为发热,伴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部分出现肌肉酸痛、腹泻等症状,重症病例会有多器官功能损害,严重者危及生命安全,中老年群体需高度警惕。

1.整理家居环境。清理房前屋后杂草,杀灭杂草中和饲养家畜(宠物)身上的蜱。

2.野外活动时穿浅色长袖衣裤,并扎紧袖口、裤脚和领口,佩戴帽子,裸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剂。

3.避免在草地、树林、田间地头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4.离开蜱虫栖息环境时,检查身上、衣物、宠物体表是否有蜱附着。

5.如果被蜱虫叮咬,建议直接去医院,也可用酒精涂抹或喷洒叮咬处,用尖头镊子取下蜱,切不可生拉硬拽,防止蜱虫头部残留。

6.一旦出现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并主动告诉医生近期的野外活动史和可能的蜱虫叮咬情况。

7.家庭如有人从事野外劳作,请您耐心科普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危害,并告知以上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