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健康园地

骨质疏松,悄无声息的威胁

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普遍存在于老年人群中。上了年纪后,骨密度逐渐下降,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发生跌倒、骨折等一系列问题。不过,骨质疏松是可防、可治的。近年来,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诊断和治疗手段不断问世,能有效应对这一“悄无声息”的威胁。

骨质疏松,是骨质减少和骨组织结构退化导致的一种骨骼疾病。其特点是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骼变得脆弱,极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在早期阶段往往没有明显症状,许多患者直到发生骨折后才意识到这种疾病。

骨质疏松本身不痛不痒,但它对人体的危害却深远而严重。

增加骨折风险。脊椎、髋部和手腕等部位更易发生骨折,不仅会带来剧烈疼痛,还可能导致长期卧床及残疾。

降低生活质量。骨折和随之而来的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无法进行日常活动,甚至失去独立生活能力。

引发心理问题。长时间受到疾病困扰以及身体活动能力下降,可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增加死亡几率。对于部分老年人来说,严重的骨质疏松及骨折,尤其是髋部骨折,可能会增加死亡风险。

如何诊断骨质疏松?

现代医学在诊断骨质疏松方面采用了多种高效技术与方法。

首先,通过测量骨密度可以精确评估骨密度和强度,这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其次,可进行血液和尿液检测,以监测身体中与骨骼代谢有关的一些重要指标,如钙、磷、维生素D水平以及骨转换标志物等,有助于确定骨质疏松原因。此外,某些情况下,X线检查也被用来观察骨折或骨缺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