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无幽日|幽门螺杆菌感染如何导致胃癌?怎么处置?
为了提高公众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每年的 5 月 15 日被定为全国「无幽日」。
幽门螺杆菌(Hp)是胃上皮中最丰富的细菌,一个世纪以来,人们普遍认为 Hp 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研究报道 Hp 的存在与发生胃癌的风险明显相关,Hp 感染是重要因素之一。Hp 感染是肠型胃癌发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胃癌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 Hp 感染之外,还有遗传因素、环境和饮食因素等。
2021 年,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研究中心合作的一项大型胃癌风险研究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上。通过长达 10 年的随访调查发现,幽门螺杆菌是胃癌发病的主要感染源之一,可提高 6 倍非贲门胃癌和 3 倍罹患贲门胃癌的风险性。
2019 年《中国幽门螺杆菌根除与胃癌防控的专家共识意见》中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险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是预防胃癌的一级措施。在《Hp 京都共识(2015)》和《Hp Maastricht V 共识(2016)》中均认为 Hp 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根除 Hp 是预防胃癌的有效措施。
在非贲门胃癌和贲门胃癌病例中,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分别为 94.4% 和 92.2% ;根据风险评估,78.5% 非贲门胃癌和 62.1% 贲门胃癌的病例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结合 2018 年中国癌症数据,幽门螺杆菌导致我国每年约 34 万例胃癌新发病例。
Hp 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已被证实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已有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早期根除 Hp 可逆转炎症、化生和异型增生从而阻断胃癌进展。
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少部分患者会出现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比如食欲减退、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等。一般来说,慢性胃炎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三种。根据 Correa 模型,从胃炎到胃癌有四步演变过程:慢性浅表性胃炎 → 慢性萎缩性胃炎 → 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 胃癌 [2]。
浅表性胃炎,即胃黏膜组织学上有炎症细胞浸润、组织水肿等,比较普遍,离胃癌还有很远。如果慢性浅表性胃炎总是反复发作,时间一长就会演变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展成胃上皮原位癌的概率较高,需加以警惕。与萎缩几乎同时存在的肠上皮化生,可以说是癌前病变进程中更接近于肿瘤性病变的病理改变。肠上皮化生被视为胃癌的高危信号,再发展下去就是胃癌早期。
Hp 感染后发生的胃炎可分为十二指肠溃疡表型、单纯胃炎表型和胃癌表型,这是 Hp 菌株毒力因素、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若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合并 Hp 感染,推荐根除 Hp [3]。
对胃癌前病变合并 Hp 感染的患者,根除 Hp 也有利于逆转胃部病变的进展。研究表明根除 Hp 有助于减少胃萎缩性黏膜的部分基因位点甲基化水平,从而逆转胃黏膜萎缩,还有研究表明根除 Hp 后可显著改善胃体和胃窦部的萎缩性胃炎。这些说明根除 Hp 有利于降低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癌风险。
有队列研究显示,根除 Hp 可降低胃癌和 LGIN(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复发的概率,并在一定程度上阻断 LGIN 进展为胃癌的过程。
研究表明根除 Hp 可能有助于减少肠上皮化生进展为上皮内瘤变和胃癌的风险。根除 Hp 后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逆转肠上皮化生、降低胃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