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专栏

健康园地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

异常肿块、腔肠出血、体重减轻是癌症重要的早期警报信号。    

高度重视癌症早期的危险信号,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癌症。可以自我观察或者感觉到的癌症早期危险信号主要有:

1)异常肿块:乳腺、颈部、皮肤和舌等身体浅表部位出现经久不消或逐渐增大的肿块。

2)疣痣增大:体表黑痣和疣等在短期内色泽加深或变浅,迅速增大、脱毛、瘙痒、渗液、溃烂等。特别是在足底、足趾等经常摩擦的部位。

3)异常感觉:吞咽食物的哽咽感、胸骨后闷胀不适、疼痛、食管内异物感。以上症状进行性加重时,应及时就医。

4)溃疡不愈:皮肤或黏膜经久不愈的溃疡,有鳞屑、出血和结痂等。

5)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进食后上腹闷胀,并逐渐消瘦、贫血等。

6)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大便变形,带血或黏液。

7)呼吸系统:持久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

8)听部和鼻咽部:耳呜,听力减退,鼻出血、鼻咽分泌物带血和头痛。

9)妇科:月经期外或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

10)泌尿系统:无痛性血尿,排尿不畅。

11)不明原因:发热、乏力、进行性体重减轻。     如果自我检查、观察发现自己身体存在着上述的异常情况,应该及时就医。

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    

急救最基本的目的,就是挽救生命,减轻伤残。心肺复苏,是最重要、最普及的急救技能,主要用于心脏性猝死等危重急症以及触电、淹溺、急性中毒、创伤等意外事件造成的心跳、呼吸骤停。 如果能在心跳、呼吸停止4分钟内,立即在现场给予有效、正确的抢救,则患者的存活率可高达50%;而如果在心脏骤停10分钟后再开始抢救,即使医生再高明、医疗急救设备再先进,抢救也几乎无效。 如果患者神志不清、面色灰白、口唇青紫,既摸不到脉搏,也听不到心跳、呼吸的声音,并且瞳孔散大,就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包括如下步骤:

(1)保持呼吸道畅      即“开放气道”。使患者平卧,迅速清理其口、鼻内的呕吐物、分泌物、痰液、血块或泥沙、假牙等;松开衣领,使患者的头部充分后仰,这样可以打开气道,使呼吸道处处于平顺畅通状态,气体容易进出。不要为了使患者“舒服”,而在他的头下垫上枕头。     “开放气道”的方法是:一只手放在患者的额头上往下压,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患者的下巴(下颌骨)上往上举,使患者的头部后仰,气道得以打开。注意不要把手或胳膊放在患者的脖子上。

(2)口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后,立即施用口对口吹气式人工呼吸。救护人用自己的嘴,紧密地包严患者的嘴,然后对着患者的嘴吹气,使患者被动地进行呼吸,从而达到“肺复苏”。     具体方法是:救护人首先打开患者的气道,深吸一口气,然后紧密地对着患者的嘴(不要漏气)吹进,同时用放在患者额头上的拇指和示指捏紧患者的鼻孔,以免气体由此漏出。吹气时,可将一块简易呼吸面膜或薄手绢、纱布垫隔于救护人和患者的嘴之间。     吹气力量的大小,以一口气吹进去能见到患者的胸部略有气后略见患者胸部隆起为度,如果吹气后不见胸部隆起,则可能是气道阻塞或吹气力量过小。吹入气后,救护人将嘴离开患者的嘴部,深吸~口气,然后再吹气,每分钟吹l2~15次。

(3)胸外心脏按压术     无论心脏骤停的原因是什么,都需要进行心脏按压术。 具体方法是:患者平卧在木板床上(或地板上),或背部垫上木板;救护人站在(或跪在)患者的一侧。手掌根部放在患者胸骨的中下段(相当于两乳头连线的正中间),另一手掌重叠放在这只手背上,帮助加压;双手重叠,并借助救护人员体重的力量,进行有节奏的冲击性按压,使患者的胸廓下陷3~5厘米。在最大压缩位置上停留半秒钟,然后突然放松毫压力,但双手并不离开胸骨部位;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按压100~120次。 心脏按压与口对口吹气,两者必须协调进行。一般是每吹一口气,再按压心脏5次。如果现场抢救人员只有一个人,则可以先吹两口气,然后做30次心脏按压。 如果心脏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进行了30分钟,患者仍然无反应,则现场抢救可以停止。

(4)自动体外心脏除颤术     1990年代以来,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已在公众场合逐渐推广使用。它能有效地消除心室纤颤,使心脏猝死的救治存活率大大提高,而且经过培训的民众都可以使用。